醫院急診科是EMSS體系中最重要的中間環節,急救包又是醫院內急救的第一站。急診科的應急能力是考核一所醫院管理水平、醫護人員基本素質和救治水平的綜合指標。從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注至急診科的建設,但目前在許多醫院仍未形成規模,甚至在——些大型醫院仍停留在急診室水平。其根本原闌在于醫學院校沒有設立相關專業或教學體系,缺乏相關教材、教學師資及實習基地,從而造成急診急救人員的廢乏。此外,急診專業畢業后繼續教育體系沒有建立,職稱晉升沒有專門系列,這些進一步影響急診急救醫療隊伍的建設和穩定。進入21世紀以來,臨床醫學模式的轉變,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健全以及社會需求的不斷增長正在促進和報動著我國急診醫學、急診學科建設和急診急救人)“的培養和發展。
1.急診科管理模式 臨床醫學隨著社會的進步從原始的全科醫學模式不斷向專科發展,并由專科不斷向專病或單一系統發展,由此極大地推動了醫學理論水平的提高,使臨床醫療水平有了迅猛的發展。但牧系統疾病的臨床思維方式限制了醫生處理問題的綜合能力,在急診時則表現得更為突出,特別是急診醫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問世以后,專科醫師在急診時出的問題更顯露出了極大的弊端。
急診科是醫院的窗口,是承擔醫院急診急救醫療任務的一“級臨床科室,承擔著極為繁重的緊急救護任務,急診科的管理模式直接影響著下作質量。
(1)自主型(全科醫學)模式:是指由急診專科醫師承擔全部(所有專科)成大部分(內、外科)急診工作,包括對平診急診患者的診治,急救箱以及對急危重癥傷病員的緊急搶救和處理的模式。該模式真正地體現廠首診負責的宗旨,可以最大限度地方便急危互癥傷病員的就診和搶救,是目前最理想的模式和未來的發展方向。這一急診模式需要配備—‘定數量的、具有一專多能、業務水平較高的專職急診醫師。
也有醫院在全科醫學模式的基礎上,再分為急診(創傷)外科、急診內科和急診ICU三個亞專科,仍IJ接診外科患者、進行手術及術后管理,接診內科患者,搶救各種急危至病,管理急診病房和EICU。
(2)依賴型(專科醫學)模式;我國現行的急診工作模式基本都是依賴型模式階段,相當于醫院急診室模式。急診科只編有固定護土,急診醫生由各專科醫生組成,分別承擔著各臨床二級學科(如內、外、婦、兒科)的急診工作。管理方式也極不規范,由各專科管理或設1—2名急診科主任行使管理責任。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專科醫學模式已經越來越不適應急診急救丁作的需要,特別是大型醫院的臨床三級學科的醫生,在面對復雜的急診患者時常感到不能得心應手,還造成了極大的人力、物力的浪費。
(3)支援型模式:急診科主要承擔EICU、急診病房以及急危重病患者(急診槍救空)的搶救工作。日常急診有各專科輪流派醫師承擔或支援,急診科負責行政管理和監督。
2.急診科的設置與功能 目前,應急箱規范的急診科應沒置獨立的急診區,—般在醫院的某一區域內,多與氏院門診區鄰近,其關鍍是布局合理,既要做到寬敞、便捷,又能有效地預防交叉感染。急診區應沒有鮮明的標志,有獨立的出人口,有救護車專用通道,確保運送患者的車輛可以直達急診區入口。
急診區的規模應與醫院的等級和急診量相適應,應設置分診室、各科診察室、搶救室、治療室、手術室(或清創縫合室)、觀察室、急診病房和EICu。應單獨開設發熱門診和腸道(腹瀉)門診。同時要設置諸如檢驗、影像檢查、藥房、掛號及收費等必要的輔助科室窗口。
為了急診的高效運行,有利于急危重患者的搶救,可將急診區或通道劃分為以下功能區或通道:平診(普通急診)區或通道,接診病情較輕、病苦程度不高的患者的急診工作區或通道;急診區或通道,接診可能發展為危及生命,或雖不危及生命但卻較痛普的患者的急診工作區或通道;搶救區或通道:接診有生命危險的急危重癥患者的急診工作區或通巋(綠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