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12月28日電題:構建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相關部門解讀《關于推動疾病預防控制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
新華社記者顧天成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疾病預防控制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出臺對我國疾控事業發展有何意義、如何提升新發突發傳染病防控核心能力、如何更好實現醫防協同……28日國新辦召開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相關部門負責人進行解讀。
提升核心能力 突出協同聯動
“意見描繪了我國疾控事業發展的藍圖和愿景,對構建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推動實現健康中國的宏偉目標,具有重要意義。”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國家疾控局局長王賀勝表示,此次出臺意見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重塑體系、完善機制、提升能力、建強隊伍四個方面。
意見提出,到2030年,建成以疾控機構和各類專科疾病防治機構為骨干、醫療機構為依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網底,軍民融合、防治結合、全社會協同的疾控體系。
王賀勝表示,要提升監測預警、檢驗檢測、應急處置等疾控核心能力。通過加快建立智慧化多點觸發監測預警體系、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重大傳染病防治體系等,實現新發突發傳染病的早發現、早處置,有效遏制艾滋病、結核病等傳統重大傳染病的流行。
在完善機制方面,突出協同聯動。既強調不同層級疾控機構承擔職能的差異化、上下聯動和工作協同,又強調衛生健康和疾控系統內部的醫防協同和醫防融合,包括監測預警等方面的密切協作和信息共享。
建設智慧化多點觸發傳染病監測預警體系
監測預警是有效防范和化解重大傳染病風險的第一關口。意見提出,健全集中統一高效的傳染病疫情監測預警和應急指揮體系。
“目前,我國已建立法定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直報系統,覆蓋全國8.4萬家醫療衛生機構。”國家疾控局綜合司司長張國新表示,針對新冠疫情和急性呼吸道疾病,我國拓展形成包括哨點醫院、病毒變異、城市污水在內的10個監測子系統,并設置4類風險信號。
下一步,我國將從四方面全面推進智慧化多點觸發傳染病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包括建立完善傳染病監測、風險評估和預警等制度,明確相關部門機構工作業務職責;在優化現有疫情監測報告系統的基礎上,構建部門協同的監測體系,暢通社會公眾參與的渠道;完善風險評估、警示信息通報和預警決策工作流程;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智慧化應用,逐步實現監測數據自動采集處理、分析、預警。
救治能力對傳染病疫情應急處置十分關鍵。國家衛生健康委體制改革司副司長莊寧表示,近年來國家衛生健康委不斷推動重大疫情救治能力建設,平急轉換的醫療救治能力持續加強。其中,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二級以上醫院的發熱門診設置率均超過98%,基本實現應設盡設、應開盡開。
創新醫防協同、醫防融合機制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創新醫防協同、醫防融合機制。意見提出,全面推進醫療機構和專業公共衛生機構深度協作,探索建立疾控監督員制度等。
國家疾控局規劃財務與法規司司長李正懋介紹,今年10月,國家疾控局、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局聯合印發《醫療機構傳染病防控責任清單》,持續推動醫療機構落實疾控工作責任。同時,已在全國9個省份開展疾控監督員制度的試點工作。
上海市探索醫療聯合體綜合派駐,采取了“駐點督導+巡回督導”和分片分組循環督察等派駐方式;浙江省開展縣域醫共體綜合派駐;陜西省探索對專職疾控監督員實行“統籌調度、集中檢查、定點負責”……各試點省份因地制宜,擴大人員遴選渠道,探索優化疾控監督員配置數量和組合形式。
據介紹,下一步,將建立公共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和醫療機構臨床醫生交叉培訓制度,加強臨床醫務人員疾控相關知識技能培訓和公共衛生人員臨床相關知識技能培訓,鼓勵人員雙向流動。探索開展公共衛生醫師處方權試點,積極推動出臺相關管理辦法。
【責任編輯:吳起龍】